电话

18600577194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观点 > 软件开发

线框图vs模型图vs原型:为什么你的应用需要它们?

标签: UX/UI设计 线框图 2025-10-02 

没有UX/UI设计的应用是不完整的——根本不可能存在。首先,我们需要做调研,明确数字产品的目标和用户是谁。为此,在北京心玥软件公司,我们会和客户举办工作坊,尽可能多地了解应用的需求。之后,UX/UI设计师才会开始他们最爱的环节:应用可视化。  

可视化的过程会产出3种数字表现形式:线框图(Wireframe)、模型图(Mockup)、原型(Prototype)。  

线框图vs模型图vs原型:为什么你的应用需要它们?

一、这三者是如何产出的?

流程大致如下:  

1. 首先,基于用户流程图,我们在纸上或白板上画快速草图,捕捉产品的核心创意。如果用白板,记得拍照留存。  

2. 接着,把草图转化为数字线框图。  

3. 然后,制作模型图。至于原型,它可以基于线框图或模型图制作,顺序灵活。  

二、我们需要全部三种吗?

不——要做产品,线框图和模型图是必需的;原型是“加分项”,但我后面会说服你也投资它。  

每一步的耗时取决于项目复杂度,但它们都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  

我们会用一系列设计工具完成这些工作,后文会列出具体工具。  

目录

1. 应用设计中的线框图是什么?  

2. 为什么要做线框图?谁能做?  

3. 线框图vs模型图vs原型:有什么区别?  

4. 应用设计中产品的视觉表现类型  

   4.1 线框图  

   4.2 模型图  

   4.3 原型  

5. 为什么每个应用都需要线框图、模型图和原型?  

6. 结论  

应用设计中的线框图是什么?

根据Anton Suprunenko在Smashing杂志的文章,线框图“也叫页面示意图或屏幕蓝图,是代表网站或应用骨架框架的视觉指南”。  

由此延伸,线框图设计是:  

“设计线框图的过程,常用于布局页面的内容和功能——需结合用户需求和用户旅程。它在开发早期使用,用于在添加视觉设计和内容前,确立页面的基础结构。”  

线框图是快速草图的设计过程,是快速呈现产品简化版本的最佳方式。它应在开发前完成,是“收集产品核心信息”后的下一步。线框图基于预先准备的用户流程图(即用户用移动/网页应用实现目标的步骤)制作,帮助梳理核心视图,呈现产品的主流程。  

为什么要做线框图?谁能做?

线框图是产品可视化的第一步,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。先聚焦这点:投入时间画概念草图是值得的——没有它,我们就像“没建筑师图纸就盖房子”:房子可能建起来,但没有坚实的地基和合理的结构。  

其实任何人都能做线框图:不需要是技术极客或设计师,在纸上画快速草图就行。我们的客户经常给我们发自己画的初始概念草图,这非常有帮助——作为UX设计师,我能更理解客户的想法,这为后续更详细的线框图打下好基础。草图也是一种“视觉确认”,让我们和客户对文档内容的理解一致。  

UX/UI设计师做线框图时,常用带预制UI元素的工具(像拼图一样快速组装),比如:  

• Miro  

• Figma  

• Whimsical  

这些工具直观易用,还有一个优势:可以标记设计元素、留评论。多人还能同时协作——我们常在工作坊里和客户一起用这些工具画线框图。  

(图:Miro工作坊截图,我们常用来和客户一起画线框图)  

线框图vs模型图vs原型:有什么区别?

这三个词常被提及,都用于展示应用的工作方式,但核心区别在于:  

• 细节程度:从线框图(最基础)到原型(最详细)逐步递增;  

• 交互性:线框图/模型图是静态的,原型是交互式的。  

具体差异:

1. 线框图:最基础的静态页面,通常用灰度呈现——此阶段只需关注“要显示哪些元素”。  

2. 模型图:客户最常期待的静态视图,比线框图更详细(比如有logo、品牌色、图片),基本还原了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工作方式。如果给模型图加交互,就变成了高保真原型。  

3. 原型:包含交互的产品视图,分两种:  

   • 低保真原型:用线框图或草图测试核心流程;  

   • 高保真原型:用模型图制作,用于用户测试,收集用户对设计/功能的反馈。  

应用设计中产品的视觉表现类型

前面提到了三种类型,下面逐一拆解:  

1. 线框图

何时做:设计流程的最开始。  

作用:快速验证产品概念和主流程,展示“应用的核心流程是什么”“页面上该有哪些元素和内容”。不注重视觉细节,是“收集完产品核心信息”后的第一步。也可用来做可点击原型。  

如何做:  

• 第一步:在纸上画——最快速、最便宜的方式,能快速捕捉初始想法,易修改。  

• 第二步:转数字——用带预制元素的工具(如Figma、Whimsical),可以标记元素、留评论,多人协作。  

耗时:快——如果已收集完用户流程和核心步骤,画线框图很快。  

何时用:永远!每个项目都必须做。如果想向投资者展示想法(未实现前),线框图足够。对开发者来说,线框图是“项目文档的一部分”——即使还没最终外观,开发者也能开始后端实现(因为线框图覆盖了所有功能)。  

例子:为内部管理后台画线框图——只需给开发者标出“图表、表格”的位置,他们就知道要用外部库实现什么功能。  

2. 模型图

何时做:线框图通过、概念确认后。  

作用:补充细节,让产品更接近最终外观——对齐网格、选字体大小、加颜色和图案。  

如何做:  

• 如果有品牌指南(比如logo、色板、字体),会省很多时间——设计师不用再纠结“用什么字体/颜色”,直接按品牌书来。  

• 用数字工具制作(和线框图工具通用,比如Figma、Adobe XD、Invision、Sketch),可以分享链接或给客户“画板权限”,让客户留评论。  

耗时:取决于项目复杂度和平台数量:  

• 移动应用:通常一种分辨率(可能区分Android/iOS);  

• 网页应用:必须同时设计移动和网页版——先做移动端,再适配网页(如果元素在小屏幕上合适,桌面端肯定没问题)。  

何时用:几乎所有场景都需要!如果想让产品落地,模型图是前端实现的必需。作为设计师,我们还会附“前端开发指南”——说明设计元素在不同状态(比如激活/未激活)下的样子。  

模型图也是制作高保真原型的基础。  

3. 原型

何时做:模型图完成后。  

作用:交互式展示产品,用于用户测试——收集用户对主流程、信息架构或具体元素(比如搜索框)的反馈。  

如何做:  

• 低保真原型:用草图或线框图,测试基础流程(比如页面切换)——可以用Figma做,再用Figma Mirror在手机上测试;  

• 高保真原型:用模型图,测试更复杂的交互(比如下拉菜单)——可以用UXPin,耗时更长,但交互更逼真。  

例子:我们联系表单的高保真原型截图(Figma制作)  

耗时:简单原型几天,复杂交互超过一周。  

何时用:  

• 测试前:用原型验证核心流程或设计元素;  

• 演示/路演:交互式原型比静态图更有说服力,能打动投资者;  

• 节省成本:提前发现产品缺陷,避免开发后再修改的浪费。  

为什么每个应用都需要线框图、模型图和原型?

现在你应该理解了UX/UI设计的重要性,总结三者的重要性:  

1. 捕捉产品概念:线框图帮你明确“产品到底是什么”;  

2. 测试核心流程:原型让你在开发前验证用户是否接受主流程;  

3. 项目文档:线框图/模型图是团队共识的基础;  

4. 节省预算:提前测试能避免开发“没人要的功能”;  

5. 易修改:在草图/线框图/原型阶段改,比改已实现的产品容易得多。  

在草图/线框图/原型阶段改,比改已实现的产品容易得多

结论

投资线框图、模型图和原型的制作,是打造有价值市场产品的关键一步。没错,这会增加前期成本,但远低于“开发了用户不想要的功能”的浪费。  

数字可视化成果要清晰、符合用户流程、及时更新,必要时加注释——帮开发者理解功能逻辑,避免误解。  

客户会拿到线框图/模型图的“图片版”和“可编辑文件”——既能用来给投资者做演示,也能作为开发文档。  

画线框图、模型图和原型,是每个UX/UI设计的必需环节——不管做移动还是网页应用,都不能跳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