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

18600577194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观点 > 软件开发

Restler iOS框架—我们为何决定打造自己的app解决方案?

标签: ios软件开发 2025-10-20 

作为开发者,持续解决问题+不断成长是核心能力。这一点在iOS/斯威夫特(Swift)开发中尤为明显:斯威夫特在快速迭代,苹果也不断推出提升用户体验或加速应用开发的新方案。随着语言演进,开发者对代码的思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。

开发者为何要造框架?

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提升代码质量——在代码中识别「重复模式」,在应用中发现「通用解决方案」,然后将这些部分提取出来,变成可复用的框架。  

事实上,GitHub上已有海量Swift/iOS框架供开发者免费使用;更关键的是,开发者不仅「用框架」,还「参与造框架」——因为我们珍惜时间,不想把精力浪费在「重复造轮子」上(即解决别人早已搞定的问题)。  

斯威夫特本身就建立在社区贡献之上,这种「团队协作产出大于个体」的例子,激励着我们。这些,就是我们团队要打造Restler的底层原因。

Restler iOS框架

目录

1. iOS移动开发中的「框架」是什么?  

2. 什么是Restler?我们为何要造它?  

3. Restler iOS框架代码示例  

4. 应该考虑自研框架的4种场景  

5. 不应该自研框架的3种场景  

6. 结论  

1. iOS移动开发中的「框架」是什么?

先明确概念:框架是软件中独立的「功能模块」,可被其他软件复用以支持特定能力。听起来抽象?用个生活化的例子解释:  

假设你有一辆运行良好的汽车,它需要引擎、油泵、刹车等部件才能工作。这些部件脱离汽车也能独立运作,且各自负责单一功能——刹车停轮、油泵送冷却液、引擎驱动车轮。放到编程世界里:  

• 汽车 = 你开发的应用  

• 引擎/油泵/刹车 = 应用中用到的框架(比如处理网络的Alamofire、存储数据的CoreData)  

2. 什么是Restler?我们为何要造它?

在GitHub上,你能找到很多解决「网络请求」「数据存储」等通用问题的框架(比如iOS开发用Networking/Alamofire处理网络,用KeychainAccess存敏感数据)。  

但我们在实际项目中发现了重复痛点:  

• 我们用的Networking/Alamofire框架很稳定,但接口不够简洁——尤其是「将后端响应解码为本地结构体」的代码,每个项目都要重复写;  

• 受Vapor(斯威夫特服务端框架)启发,我们想要一个更清晰、更贴合直觉的接口。  

于是,我们开发了Restler——一个专注于「简化API请求处理」的轻量框架,用于与后端通信。它足够通用(几乎覆盖所有移动应用的API请求场景),且我们将其集成到内部「工时统计/休假申请」项目测试后,发现:  

• 应用体积明显变小(不再需要重复封装旧框架的代码);  

• 复用性大幅提升(只需导入包,无需跨项目复制粘贴)。  

Restler的核心设计目标

1. 隐藏底层细节:你无需深入了解URLSession/URLRequest(苹果原生网络框架)的原理,Restler会帮你构建和调用;  

2. 简洁的链式调用:通过「方法拼接」完成请求配置+响应处理(详见下文代码示例);  

3. 轻量无冗余:不包含不必要的功能,避免增加应用体积(苹果原生框架已预装,无需额外引入)。  

3. Restler iOS框架代码示例

我们希望Restler简单到「开箱即用」,以下是具体用法:

① 初始化Restler

首先设置请求的基础URL(即后端接口的根路径):  

guard let url = URL(string: "https://example.com/api") else { return }

let restler = Restler(baseURL: url)

② 发起GET请求

向「/users」端点请求ID为1的用户数据:  

let task = restler

  .get("/users")          // 1. 设置请求方法+端点

  .query(["id": 1])       // 2. 添加查询参数(生成?url?id=1)

  .decode(User.self)      // 3. 自动解码响应为User结构体

  .onSuccess {            // 4. 请求成功的回调

    print("User:", $0.firstName)

  }

  .start(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// 5. 启动请求

③ 发起POST请求(Multipart编码)

上传文件或表单数据时,用multipart编码:  

let task = restler

  .post("/posts"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// 1. 设置POST请求+端点

  .multipart(ourMultipartObject)  // 2. 传入Multipart编码的对象(需遵循RestlerMultipartEncodable协议)

  .decode(Post?.self)             // 3. 尝试解码响应为Post结构体(失败返回nil)

  .onFailure {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// 4. 请求失败的回调

    print("Request failed with error:", $0.localizedDescription)

  }

  .start(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// 5. 启动请求

④ 拆分「请求构建」与「响应处理」

Restler支持将「请求配置」和「响应逻辑」分开,提升代码可读性:  

let task = restler

  // --- 请求构建部分 ---

  .get("/users")

  .query(["id": 1])

  .setInHeader("myTempToken", forKey: "token")  // 设置请求头

  // --- 响应处理部分 ---

  .failureDecode(MyCustomDecodableError.self)   // 自定义错误解码

  .decode(User.self)

  .onSuccess { print("User:", $0.firstName) }

  .start()  // 启动请求

关键特性

• 支持所有常见HTTP方法:GET/POST/PUT/PATCH/delete/HEAD;  

• 轻量灵活:不包含冗余功能,可通过body函数轻松编码请求体;  

• 文档完善:所有用法详见GitHub仓库。  

4. 应该考虑自研框架的4种场景

即使有现成解决方案,以下情况仍值得自己造框架:

#1 需要更简洁的接口

比如我们用Networking框架时,觉得它的接口还是太复杂。我们想要的不是「功能全面但笨重」的框架,而是「小而美」的轻量工具——解决具体问题,而非大而全。

#2 多个项目有重复代码

如果多个项目里都有相同的算法、错误处理、测试逻辑,重复写会浪费大量时间。把这些代码抽成框架:  

• 修bug只需改一处,无需同步所有项目;  

• 减少冗余,提升代码可维护性。  

#3 有一组独立工作的「引擎类」

比如管理网络层的类,它不依赖具体业务,只负责「发送请求+处理响应」——就像汽车引擎,能拆下来复用在任何车辆上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框架只在自己项目中用,也值得分离:  

• 提升代码可测试性(框架可独立单元测试);  

• 让主工程更简洁(只需依赖框架,无需关心内部实现)。  

#4 避免「过度设计」的「坦克框架」

没有机械师会用坦克引擎造汽车——框架必须适配应用类型,不能比需求重太多(比如体积过大、资源占用过高)。Restler之所以轻量,就是因为我们只保留了「必要功能」,没有像某些框架那样「为了通用而通用」。  

5. 不应该自研框架的3种场景

造框架不是「银弹」,以下情况直接用现成方案更高效:

#1 已有完美匹配需求的框架

如果你的需求能被现有框架(比如Alamofire)100%覆盖,再造一个就是浪费时间——开发者的时间应花在「提升技能」或「解决未被满足的需求」上。

#2 没有解决真实问题

最好的框架源于真实痛点:要么解决了很多应用都有的共性问题,要么是你必须解决的个性化难题。如果只是「想尝试造框架」而没有具体目标,大概率会做出「无用功」。

#3 不知道如何拆分代码

造框架的第一步,是明确目标+规划实现路径——甚至在创建仓库前就该想清楚:  

• 这个框架要解决什么问题?  

• 如何拆分代码才能让它独立复用?  

如果没有目标,很容易把「应用代码」直接打包成框架,结果还是「重复造轮子」。  

为了造框架而造

6. 结论

创建框架需要经验+学习意愿,但这是每个开发者的「进阶必修课」:  

• 它能提升开发效率(复用代码,减少重复劳动);  

• 它能锻炼架构能力(思考如何拆分模块、设计接口);  

• 它能培养创造力(打造新解决方案,优化项目结构)。  

Restler的诞生,源于我们对「更简洁网络请求处理」的需求——它不是「为了造框架而造」,而是「为了解决真实问题而造」。  

如果你也在开发中遇到类似的重复痛点,不妨试试自己造个小框架——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!